省政府工作报告把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作为今年要着重抓好的十个方面工作之一。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为农业大市的湛江,于去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推出资源资产盘活、三产融合发展、综合环境改善、文明乡风培育、基层治理提质、致富奔康扶助、特色乡村创建“七大行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雷州半岛广大农村发展还存在各种问题。驻湛省人大代表对家乡“三农”问题十分关注,从产业、基础、人才、环境等多个方面支招,希望加快粤西地区乡村振兴步伐,让广大农民早日致富奔康,让广袤农村重现活力生机。
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建大型集散交易中心
产业旺则乡村兴。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是湛江要做好的“四篇文章”之一。省人大代表岑坚表示,湛江要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就应该支持发展特色农海产品加工产业。他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用工业反哺农业思路,破解农产品附加值低,提升农产品溢价值,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为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热带亚热带农产品“金字招牌”,我市计划在2019年—2020年,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农海产品加工示范项目,主要围绕雷州半岛的农海产品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海产品加工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岑坚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支持湛江市发展特色农海产品加工产业,安排财政资金用于示范项目补助。
“雷州半岛农产品市场流通还是传统供销模式。区域性大宗农产品产地市场、田头、村头、码头市场是市场流通的主力。但市场流通信息发布不畅顺、不灵敏导致供销信息不对称,区域性农产品局限在产地,滞销事件时有发生。” 省人大代表李志民说。
他认为,建设市级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全市特色农产品供需信息,创建全市农业市场大数据,推广全市农产品品牌农业,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产地和销地信息匹配、展示与销售相结合是现代农产品交易流通市场发展所需。因此,推进雷州半岛特色优势大型农业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建设迫在眉睫。
省人大代表陈莲表示,省政府高度重视湛江的农业发展,连续两年把实施《广东省雷州半岛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列为省政府重点督办事项。结合规划实施进展和发展新增需求,她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在今年重点支持湛江农业示范园区、节水农业、工厂化育苗、良种良法推广、结构调整示范基地、设施农业、休闲生态农业等方面工作,支持湛江市继续落实2019年现代农业规划实施任务。
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农村公路与民生息息相关。省人大代表袁炳春说,虽然已经村村通公路,但规格低、路况差、弯多曲折是一些村路的现实状况。汽车在这种乡村道路上行走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也大大影响群众出行。他建议要加大对部分落后、偏远山村的道路建设资金投入,建成的农村道路要形成养护机制,真正做到建养结合。
来自雷州市公路局的省人大代表蔡明最有发言权。他说,近几年来,我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成效显著。据统计,2010年以来雷州市建设农村公路约2555公里,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出行难问题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雷州农村公路建设总量大、历史欠账多、路网等级低、通达能力低等原因,目前尚有急需改造的乡道项目196个522公里,以及需要建设的200人以上的通自然村沙土路345公里。“特别是乡道涉及到120多个村委会50多万人的出行问题,群众要求修建道路的呼声很高。”
雷州市制订实施了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底前实现所有自然村通村道路通硬底化。为此,蔡明建议省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支持,给予雷州足够的乡道、村道建设计划指标。
强教育建新农村 吸引年轻人回流
近年来,农村发展面临着空巢化加速、人才剧烈流失等新问题。省人大代表沈婷婷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她说,我国的农村人口发展形势呈现出年轻人口快速萎缩,未来青壮劳动力快速减少的显著特点。
“这个问题不重视、不解决,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能造成全局性、深远的负面影响。年轻人口锐减,将来谁来管护新农村?谁来生产粮食?谁来传承乡村文化?谁来养老人?”沈婷婷一口气提出了四个问题。
为避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继乏人,她建议,要以农村人口危机产生的原因为根本出发点,着力解决农村人口流失和生育率低下两大问题。具体说来,就是要加强人口危机宣传,树立新型人口观;贯彻落实生育政策,切实鼓励生育;重视农村教育培训,再造人才红利;提高农村人才待遇,吸引人才回流;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完善人口监测机制,把握农村人口发展规律。
乡村振兴要靠人才。沈婷婷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加强教育扶贫,让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同等教育条件,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避免长大后成为问题少年,杜绝因学致贫的现象。
具体措施包括:增加中小学教育经费预算,进一步减免学杂费。同时,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待遇,配齐老师数量,重视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课程设计与城市接轨,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完善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将重点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规划,改善校园环境。
此外,政府部门要更加重视对农村人口的职业技术培训,尤其是中老年人培训。增加职业技术培训经费补贴预算,选择师资力量强、口碑好、实用性强的职业技术学校,组织农民集中免费培训,促进乡村人口再就业。
“要吸引人才回流,除了要提高人才待遇外,还要加强新农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基础公共设施建设,让年轻人愿意常回家看看,愿意在家乡发展经济,给农村注入新思想,推动农村重构新时代乡贤文化。”沈婷婷说。
省人大代表袁炳春也赞成应加大农村污染治理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提升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吸引年轻人往农村回流。他建议政府部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农村的教育、卫生事业纳入政府保障范畴,保障农村的教育、医疗的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