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移动支付、微信读屏等新科技产品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甚至是一部手机走天下的社会。但我们眼中的这些便利,在老年人看来,却多少有点力不从心。
上周在超市里买东西,买单时排在一位老人家的后面。她买了许多蔬菜和水果,看来是把一个星期的份量都买足了。付款时,她总共需付113.7元,她用微微颤抖的手在钱包里找来找去,为了找两个一毛钱硬币付那尾数。可能因为年纪大了,她花费了不少时间。她把115.2元交到收款员手里,收款员却发现没有五毛钱的纸币,一边向邻柜“兑零钱”,一边嘟嘟囔囔地埋怨老人家不懂用微信支付,买这么点东西那么麻烦。幸好老人家没听清这收银员在小声说什么,要不肯定得伤心。
如移动支付这般“高大上”的新技术,大部分老人是很难学会的。倒不是因为装个微信再扫个二维码支付有多难,而是她们始终担心把银行卡和微信捆绑在一起,会不会某个不小心的扫码就把辛辛苦苦积累的积蓄“一扫而空”。
时代是大步前进的,我们不能要求高速发展的技术“等一等”老年人,但我们生产出来的诸多“高大上”的科技产品,其实完全可以给老年人留一条“绿道”漫步人生路。企业在开发新产品、使用新产品的同时,既要往前冲,满足社会前沿需求,也要回过头来看一看,降低技术门槛,满足老年人使用的需要。毕竟老年人群体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让他们在“不适应”和“排长队”中过日子,怎么称得上安享晚年,怎么谈得上幸福感受。
在霞山步行街里,笔者经常看到一位大姐给围坐一起的老人家读报纸,有湛江日报,有参考消息,也有南方都市报。笔者有一次带着女儿一起去当“吃瓜群众”,看她怎么读报。后来和她聊天,她说现在那些人总在微信上发乱七八糟的东西,伪科学、假消息特别多,老人家不会用手机看,也根本没有兴趣看。对他们来说,了解社会动态和生活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报纸和广播。所以,她有空时就会来给老人家们读读报,说说身边的新鲜事。她有时候也会把湛江日报“茶座有约”栏目上的话题拿来给老人家们讨论,也把报上的一些人的观点和他们说。当笔者说出自己就是茶座中的其中一位“吹水”的茶客时,大姐很是兴奋,又拉着我和老人们一起说说笑笑。
再怎么“高大上”,如果不接地气,脱离了群众,那也是“空中楼阁”。希望那些高新技术产品能照顾一下老人家们,让他们更加“容易”“舒心”地生活在城市里,别把他们“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