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新银沙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登录 登录

新银沙

★★★★★平安湛江!--新银沙全力打造全新的湛江高端服务窗口,建立湛江智慧城市生活三层架构。提供企业、单位、农商户建立对外宣传平台网页,集微信小程序,公众号为一体,助建立独立平台,对外宣传推广,提供交易保障!提供最先进的网信化服务,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式服务!让湛江更好展现新时代大数据服务!为湛江促进区域行业向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发展!---新银沙xinyinsha.com --湛江新银沙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登录!湛江地区最专业的生活门户服务平台!集城市资讯 直播 点播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商城 店铺 分销 秒杀 拼团 新零售 O2O线上下结合 商圈 分类信息 房产 活动 相亲 交友 婚恋 问答 预约 装修 招聘 微信红包 找工作 找房子 网上逛街 找优惠 上门服务 装修 招聘 二手车 培训为一体!扫二维码进驻体验全新的人工智能区块链式智能服务平台!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银沙湛江本地人的生活服务平台!新银沙以原湛江碧海银沙为载体,推出全新的湛江生活门户服务平台,以整合湛江区域资讯、分享生活、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城市化客户端,持续整合本地生活、旅游、房产、人才、娱乐、交友 相亲 婚恋等服务为一体,以云平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您提供全面的贴心服务!!

解放后,湛江发生了五次较大的人口迁移,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019-03-24| 发布者:站长| 查看:1500036| 评论:0| 收藏

我们讲了湛江古代的四次人口大迁徙以及抗战时期的人口流动,今天就讲一段更近一点的历史——那就是解放后湛江几次大的人口迁徙。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增长较快。除自然增长外,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调动工作和婚姻等各种因素,外来人口大量迁入,加上人们“多子多福”的观念,湛江人口不断上升。

据有关人口统计部门数字反映,1949年全市人口为209.8万人,其中市区37.1万人。1953年第一次,1964年第二次,1982年第三次,1990年第四次的人口普查数字,全市人口分别为229.4万人、299.8万人、456.6万人、540万人,其中市区分别为39.8万人、56.6万人、86.5万人、109.9万人。目前全市的常住人口数为730万人。

解放后,湛江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受政治因素影响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湛江人口曾发生多次较大的吸入,人口结构和数量发生较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五次:

一、南下干部,支援湛江土改的省及粤中工作队员,解放海南岛后转业复员的官兵到湛江地方工作。

解放后,湛江发生了五次较大的人口迁移,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当年南下干部的合影

二、中央决定在雷州半岛发展橡胶变带作物,解放军林二师近万人戍边垦荒,外加大批学生、技术人员、归国侨胞、民工共十万人到湛江建设农场。

三、湛江港、黎湛铁路、渔业公司、南海西部石油公司等大型项目建设投产,吸纳大量技术人员及劳力。1964年7月,南海舰队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工程部从广州迁至湛江,相应增加了湛江人口。

四、文革期间,广州、潮汕等地大批知识青年到湛江上山下乡,到农场或农村插队,不过,这批知识青年后期基本上返回了原籍。

五、改革开放后,庞大的外来人口到湛江经商或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特别是外省来的打工一族,在湛江的人口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湛江的饮食业也逐渐多了一些川湘风味的饭馆。

这五次迁移,一些上年龄的人印象是最深刻的。60后的飞鸟哥提到一位感人的南下干部事迹,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

他叫陈义,北方人,老红军,跟着四野南下来到湛江后,自愿到硇洲岛守护灯塔,四十年如一日,日日夜夜,用灯塔的灯光给进出湛江港的船只指引了方向。他没结婚,无儿无女,长眠在灯塔下,他的坟墓也在硇洲灯塔旁边。陈义,是第一批南下大军中无私奉献的典范!

直到现在,南下干部及驻湛舰军,在老百姓眼中,地位是很高的,值得尊敬的。如果一位大妈去菜市场买菜,说一口普通话,菜贩就会问:“部队的吗?”你如果点头,菜贩马上会对你肃然起敬,不敢短斤少两或多收钱。部队的驻扎也带动了湛江的消费,很多人做起了与部队相关的生意,不过现在由于政策限制,这方面的生意少多了。

另外,有一个词据说也是出自于南下干部,那就是大家熟悉的“捞仔”、“捞佬”、“捞妹”等。本来这个“捞”字是指“老兄”的“老”,因为广东人发不好这个音,发成“捞”字,把“老兄”叫成了“捞松”,后来又延伸出这一串词,特指北方(广东以北)到广东来打工的人群。

飞鸟哥在坡头工作时,也认识了几位南油的干部,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老胡。老胡六七十年代是在甘肃玉门油田工作的,属于新中国第二代的石油工人。南油开始在北部湾探油时,将他从玉门油田借调过来。

老胡那时没来过南方,以为湛江很艰苦,于是将老婆及两个小孩留在玉门,怀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心情孤身一人南下!

谁知,他到了湛江一看,碧海蓝天,绿树成荫,城市优美,气候湿润,大量的用不完的水啊,这在干旱的西北是无法想像的!还有这里的美食,好吃又养生!老胡一下子就爱上了湛江!

于是,他先是千方百计将自己的“借调”变成正式调动,将自己的工作关系调进南油,接着,又经过千辛万苦,几次长途跋涉,才将老婆调到湛江,将孩子转学过来。直到现在,他说起湛江的宜居及美食,都是赞不绝口。

老胡身边的朋友同事中,有克拉玛依的,有大庆的,有胜利油田的,有松辽的,都是来到湛江后不肯回去了,将湛江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们都说:“我们以前生活工作的地方,要么是荒漠戈壁,要么是冰天雪地,几百里荒无人烟,哪有湛江这么宜居,四季繁花似锦,再也不想调回去了!”

解放后,湛江发生了五次较大的人口迁移,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海滨路

而农垦这段迁移史更有意思,让湛江的徐闻县出现了大量美女。在大家的印象中,徐闻由于日照强烈,地表水缺乏,皮肤应该是较黑,缺乏光泽。但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徐闻姑娘,很多身材高挑丰满,曲线玲珑,皮肤白皙,完全称得上美女,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南北结合,地域跨度大,基因良性组合,造就了大批混血儿一样的美女。比如飞鸟哥在92年认识的一位徐闻美女,父亲是60年代从辽宁南下的农垦干部,母亲是广州的下乡知青,一家人在徐闻农场扎根下来。

虽然徐闻的日照充足,阳光强烈,但这位美女肤白貌美,身材高挑丰满,气质高雅,为人热情大方,很有魅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过话又说回来,湛江农垦在湛江的影响力非常之大。湛江农垦创建于1951年,从新中国的橡胶事业起步,现已发展成为一个以开发、种植加工热带和亚热带作物为主,集生产、科研、经营、服务于一体,一二三产业均具规模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现有总人口17万人,土地12万公顷,资产总量70多亿,年实现社会总产值50亿元,农垦子弟遍天下!

解放后,湛江发生了五次较大的人口迁移,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农垦集团在徐闻的菠萝地

新中国建立后五次人口迁移,也许不像古代的人口大迁徙一样,决定了我们的出生地。但这五次迁移,却对我们父辈们的回忆留下了重墨的一笔,可以说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关于这五次人口迁移,你有没有一些印象深刻的事呢?可以在评论中聊一聊喔。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全部评论(0)

便民电话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