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湛江东海岛中科炼化施工现场,映入眼帘的是恢弘的大工业建设场景:9月29日上午,中科炼化动力站首台锅炉一次点火成功,标志着该项目从工程建设逐渐转入生产装置开工投产阶段。到年底,这个定位为“建成中国石化支柱企业和最具竞争力炼化企业”的重大项目即将全面投产,将拉动中下游的新型塑材、电子化学品等产业新增投资上千亿元。
一墙之隔,宝钢湛江钢铁三高炉系统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宝钢湛江钢铁项目向打造世界一流高效率绿色碳钢基地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不远处,投资100亿美元的德国巴斯夫集团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热火朝天的东海岛是湛江当前发展态势的一个缩影,这座省域副中心城市已成为我省经济新增长极和临港大工业发展主战场。
GDP从1949年的1.22亿元到2018年的3008亿元,70年筚路蓝缕,70年栉风沐雨。湛江从“两水一牧”的农业大市到如今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朝着现代化临港重大产业集聚基地阔步前进;从“三不靠”的交通困境,走向陆海空齐头并进,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升级换代;也从“湛江一大怪,一个城市分两块”城区不相协调转变为城区扩容提质后的“魅力新城”。
九万里风鹏正举。当前,湛江正扛起“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使命担当,举全市之力对接服务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推进与海南相向而行,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湛江贡献。
交通巨变
“56811”让交通末梢变身交通枢纽
驾车经由湛江海湾大桥,行驶不到5分钟,就可跨过宽阔的湛江海湾,往返两地畅通无碍。而在2006年大桥通车之前,必须要绕道几十公里,多花一个多小时才能抵达对岸。
近年来,湛江西城快线、湛徐高速等交通干道,与湛江海湾大桥一齐打通了湛江内部交通的“经脉”。与此同时,湛江港、江湛高铁、广湛高速、云湛高速等也让湛江这个曾经被称为“三不靠”的城市,打开向外的窗口,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岛相向而行,作为粤西地区唯一的“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作用。
地处粤桂琼三省交汇之处,背靠中南、西南腹地,面朝广袤的南海,湛江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然而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随着珠三角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岛“三大经济板块”强势崛起,湛江交通却渐显劣势。距离珠三角500公里,距离南宁400公里,与海南相隔一道天堑,但多年来未能实现对外交通快捷化,“三大经济板块”影响力难以辐射到湛江,湛江逐渐变成了一个“三不靠”的地方。
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湛江人痛定思痛,全市上下把构建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不断拓展延伸交通“毛细血管”,完善公路网络,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交通大会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喜讯频传。
2018年7月1日江湛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湛江正式迈入动车时代。今年9月28日,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项目将正式动工,建成后将成为华南地区唯一一个可满足40万吨级散货船通航的航道。东雷高速通明海特大桥主塔已经封顶,预计2020年底建成通车,东海岛与雷州、奋勇高新区将形成“半小时交通圈”。作为湛江连通大西南的“大动脉”,玉湛高速公路建设也在进一步加快……市区交通建设以令人欣喜的速度发生着重大变化,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布局图正在不断拓展、延伸。
更令人振奋的是,今年7月,《湛江铁路枢纽总图规划(2016—2030)》发布,这是在广东省第三个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亲自指导编制的规划。根据规划,未来将有包括深湛、广湛、湛海、合湛和张海等五条高铁汇聚湛江、进入城区,“五龙入湛”把湛江与国家高铁网络连接在一起。
湛江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过程中,把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作为首选,制定了“56811”规划——规划5条高速铁路、6条高速公路、8条高速支线、1个新建的国际机场、1个深水港口,通过综合交通规划的实施来支撑省域副中心城市交通的需求。2020年湛江国际机场建成之后,将是粤西地区唯一一个国际机场,广东省第三大国际机场,也将是全国唯一按照省会机场标准建设的地级市机场。
9月28日,投资38.66亿元的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动工,2021年项目建成后,湛江港将成为华南地区唯一通航40万吨级船舶的世界级深水港口和码头。湛江港作为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之一,在改扩建后将极大提升湛江的区位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规划中,湛江作为联系周边省(区)、联系几大国家战略的一个交汇点,正在推进区域深度融合,进一步实现湾湾相连、环环相扣,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为全省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作出新探索。
产业升级
从“两水一牧”到“五箭齐发”现代产业体系
人民大道与乐山大道交汇处,“风正帆悬”洁白的三帆市雕高高矗立。注目凝思,三帆市雕仿佛诉说着这个拥有2043公里海岸线的城市在过去几十年里如何奋勇拼搏,扬帆远航。
作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湛江在改革开放之初以水产、水果和畜牧业“两水一牧”为目标,定位于建设珠三角地区的后花园,大力发展农副产业。逐渐发展出了徐闻菠萝、雷州芒果、遂溪火龙果、廉江红橙等特色产业。而相比其他城市的发展,湛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却显得较为滞后。1999年,当广东全省工业占GDP比重突破50%的时候,湛江工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7.4%。
21世纪初,湛江市围绕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积极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的发展战略,把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放在重点项目建设上,多措并举,务实创新,大手笔规划,超常规推进,相继建成湛江港30万吨级油码头、30万吨级深水航道、25万吨级铁矿石码头等。2008年,湛江市港口吞吐量首次突破亿吨,成为我国西南沿海港口群和环北部湾地区唯一的亿吨大港。
时光车轮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湛江再次迎来黄金发展机遇。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中科炼化、巴斯夫3个投资超百亿美元的重大临港产业项目先后布局东海岛,湛江已成为国家现代化沿海经济带新兴临港大工业聚集基地。中海油湛江分公司、东兴石化、晨鸣纸业以及海洋经济等骨干企业蓬勃发展,为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
如今,随着三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或达产增效,东海岛的磁吸效应日益凸显,钢铁、石化、造纸的上下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恒翔机电、盛宝科技、沪湛辅料、申翰科技、宝恒固废、七建钢构、红鹰铭德、鼎元冶金等一大批企业都是因此而引来的“金凤凰”。岛内的产业天空已呈星月同辉之势。“年年有项目落地”“年年有项目投产”的景象已经成为东海岛的“新常态”。
产业蓬勃发展,创新增添活力。如今的湛江已是全国首批、广东首个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农业发展也早已面目一新,走向现代化之路。2018年,湛江农海产品总产量、总产值和加工出口创汇居广东之首。
目前,湛江深入实施重大工业产业项目达产增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提速、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蓝色海洋综合开发“五大产业发展计划”。在解决“有没有”问题的同时,解决“好不好”问题,努力构建高水平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广东经济新的增长极。
城市蝶变
千年古埠变身生态海湾城市
从湛江徐闻出发,沿北部湾直至越南海岸一路南行,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南部,再转斯里兰卡回到中国,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两千多年前,这里成为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官方史书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赤坎老城是湛江市早期时代商贸最发达的地域之一。赤坎区很早以前就是海边的古商小埠,在宋代就已成雏形。自从清康熙年间解除长达200余年的海禁后,海运商贸迅速发展,赤坎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商埠。
斗转星移,1984年,湛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一批批产业在此落地生根,枝繁叶茂,激发着这个城市发展的激情与活力。凭借着天然的自然资源优势,湛江更是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散发着十足的魅力。
近年来,湛江全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市面貌呈现新变化,海东新区建设快马加鞭,拓展城区发展空间;海湾西岸华丽“转身”,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质;各县(市)城市建设提速发展,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一系列扩容提质大手笔为湛江绘就了一幅幅美丽的新画卷,“湛”放出无穷魅力,也赢得了十足的口碑:2017年,湛江入选央视《魅力中国城》第二批城市名单,今年年初,湛江入选“2018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
金沙湾一带被称为湛江的“城市客厅”,凤凰木、木棉、大花紫薇等依傍在2000多米的观海长廊两侧,展示着海滨风情。高大的白色沙丘、碧绿的椰林、蓝色的大海奇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十分壮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去年,金沙湾入选广东省旅游局联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举办的“广东10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其特有的海洋大漠风光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游客。
“以前朋友们都嫌我‘坡头圩’落后,现在恒大地产来了,华润置地的项目也要上马了,现在还有谁说咱们海东新区落后?”说起海东新区近年的变化,原住民庞华东很是骄傲。如今从湛江开发区乐山大道,驱车驶过海湾大桥,迎面而来的就是海东新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各式住宅区依次排开,商业也逐渐兴盛起来,各种生活和教育的配套也日渐配置齐全,丝毫不逊于同为人居热点的城区西岸。
城市的飞速变化,背后是全力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努力。目前该市累计三次编制《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高标准谋划城市建设发展。同时,加快完善城区交通网络,改善交通微循环,基本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交通网,城区空间不断拓展。在此基础上还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强化“六乱”和“两违”整治,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作为首批“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湛江正统筹推进“一通道、一港区、一示范”建设(参与共建西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谋划建设自由贸易港(区)、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努力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新格局。
奋斗者说
御唐府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思桥:
从餐饮业启航,创业特色小镇带富乡里
湛江物产丰富,美食甚多,被誉为“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上世纪九十年代,梁思桥在这里开始了他的餐饮业之路。经过几年的经营,打造出了飞奴坊鸽馆、海珊瑚等“御唐府”旗下品牌,虽经历过一些波折,“御唐府”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先后获得了中华餐饮名店、中国粤菜名店、中国海鲜美食之都海鲜美食名店、广东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等荣誉,连续七年受邀为博鳌亚洲论坛服务,并被评为钻石服务单位。
如今的御唐府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间多元化经营、员工超过1000名的集团公司。2018年7月,粤西首条高铁江湛铁路开通,多家央媒、省媒采访团采访高铁开通的同时,还对“御唐府”旗下的海珊瑚主题餐厅海鲜美食进行报道,“御唐府”俨然成了湛江海鲜美食的一张名片。
谈到湛江菜的变化,身为湛江市烹饪行业协会副会长的梁思桥有很多话要说:“过去,湛江菜以白灼、煲仔、清蒸几种做法见多,相对来说还比较单一。近些年随着湛江的发展,企业投资、旅游等方面不断加强对外的交流,湛江成为了一个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城市,这从今天湛江菜的做法也可见一斑:保留了自身取材优质新鲜的要求,烹饪方法上融合了多种菜系的特点。”
2019年3月30日,湛江遂溪螺岗小镇人山人海,这一天WCBA总决赛冠军球队——广东东莞新彤盛女篮来到小镇,吸引了不少人聚集于此一睹女篮健将风采。拥有“湛江第九景”名号的螺岗小镇,是梁思桥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的结果,也和湛江近年来“四大抓手”“五大产业计划”举措紧密相关。
梁思桥告诉记者:“湛江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有相关政策支持,特色小镇蕴藏着很大商机,还能带富乡里,我有信心把它做好。”
如诗如画的风景,三十多间上百种的风味特色小吃店铺,这些让螺岗小镇成为湛江美食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2018年螺岗小镇入园超过30万人,据了解,这里未来还将再投资1.5亿元,力争今年入园突破50万人。
乡村旅游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螺岗小镇很多食材来自当地特色农产品,与遂溪虎头坡签约了精准扶贫协议,还与遂溪很多村庄签订包销合同,田间地头的地瓜、芋头、海割稻进了小镇粤菜工作室,农户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农闲时,不少人都愿意到小镇打一份零工,离家近、收入高让这里的农户们喜笑颜开。
“我希望通过螺岗小镇的探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投身乡村振兴计划。为湛江的发展、湛江乡村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梁思桥说。
时光印记
特呈岛:
昔日“四难”海岛
而今全国旅游重点村
2019年7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确定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公布,其中湛江市霞山区特呈岛村榜上有名。很快,这里将与其他入选的旅游村一样,优先享受国家有关支持政策,未来5年,中国农行将向全国旅游重点村提供1000亿元意向性信用额度,这座南国边陲的小岛将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
特呈岛的岛名,来源于古粤语,“特”是指地方,“呈”是指和谐吉祥。而这个取名寓意和谐吉祥的地方,曾经面临着饮水难、避风难、行路难、卖鱼难等“四难”问题。
“过去吃水一直是个问题。2004年这里开挖了200米的深水井,建设了特呈岛水厂,我们岛上有5000人,而这一下子可以解决两万多人的吃水问题。”在岛上工作了几十年的计生办主任黄雪珠说。
据当地村民介绍,过去每当台风来临,渔民最担心的就是渔船的避风问题。为了避风,渔民要把船开到几十海里外的其他岛屿停泊,一些来不及转移的渔船,会出现船破人亡的现象。地方党委政府和海洋及渔业部门高度重视,及时投入资金建设护岸堤,疏浚航道,2007年完成了避风塘主体工程,目前渔船都可以进港避风,解决了“避风难”的问题。
今天的特呈岛,一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硬底化道路代替了村民记忆中的泥泞土路,长约8公里的环岛绿道成为了游客观海的必由之路。“四难”问题解决了,特呈岛成了通水、通电、通路、通光纤的“四通”岛。同时,岛上丰富的温泉资源和红树林资源也让岛上的旅游业蓬勃发展。
特呈岛红树林面积达到1000多亩,树龄近500年,是中国最古老的红树林古树群,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湿地保护区,每年来此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仅2011年,这个3.6平方公里的小岛就接待了80多万游客。
“近些年旅游的发展,给岛上带来了很多机会。”黄雪珠是特呈岛上建设新海岛的巾帼带头人,早在世纪初,黄雪珠就率先开办农家乐,受到她的影响,如今岛上不少人经营起了旅游配套产业,生意红红火火。
据了解,1988年特呈岛人均年收入只有600多元,到2018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5万元以上。“收入增加了,我们也越来越有幸福感了。”黄雪珠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