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湛江市全面贯彻相关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围绕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总目标总任务,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以极大战略定力打基础、谋长远,强弱项、补短板,统筹推进“三个一”建设,全力做好“四篇文章”、持续推进“四大抓手”、大力实施“五大产业发展计划”。在万众一心的不懈努力下,湛江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治理能力大幅提升,文化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突出,书写出全面小康的高质量答卷。
奏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从“北部湾中心城市”到“省域副中心城市”,从“广东新的经济增长极”到“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从“与海南相向而行”到“国家战略联动与融合发展的重要连接点和支撑点”,每一个定位都字字千钧,寄予了中央及省对湛江发展的殷切期望。
湛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建设国内一流现代化宜居生态海湾都市。资料图片
狠抓机遇,刻不容缓。湛江积极探索发展动能,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助推发展之舟冲过激流险滩,驶向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作为广东省最大岛屿,东海岛上产业“巨人”林立。宝钢湛江钢铁1、2号高炉达产达效,3号高炉明年7月投产;中科炼化一期投产,二期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德国巴斯夫项目首期顺利开工建设,一体化项目提前一年动工;廉江清洁能源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华南地区现代化临港重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集聚基地正加速成形。
湛江把补齐交通短板作为头等大事,迎来从交通“末梢”到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华丽巨变。《湛江铁路枢纽总图规划》获批,“五龙入湛”高铁新格局加快形成,基础设施建设提挡升级。4E级湛江国际机场万众期待,预计2021年建成。湛江港徐闻港区南山作业区客货滚装码头开港运营,推动粤琼两省更紧密合作。湛江被列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并以唯一地级市身份与13个省(区、市)签署《合作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
“五龙入湛”高铁新格局加快形成。张锋锋 摄
经济引擎在创新驱动下轰鸣。湛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90家,比“十二五”时期增长近7倍,2020年预计产值突破800亿元;湛江高新区获批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湛江湾实验室挂牌成立,首批9项科研项目启动;湛江海洋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启动运营。
开放则兴,封闭则衰,湛江持续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并正式启动建设,湛江保税物流中心(B型)顺利通过验收并正式封关运作,湛江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主动融入“双区”建设,与广州共筑“核+副中心”动力机制;加强与海南相向而行,高效完成琼州海峡北岸港航资源整合;拓宽与北部湾城市群合作领域;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绘就社会治理安定文明图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近年来,湛江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积极创造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用扎实有力的工作成效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法保障。
如今,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已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湛江坚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争取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近年来,湛江积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完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深入推进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加快推进“雪亮工程”、智慧新警务等建设。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湛江大力建设平安湛江、法治湛江,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累计打掉涉黑组织12个、恶势力犯罪集团54个,城乡治安和综治维稳形势呈现近年少有的平安稳定。湛江在2019年全省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评中排名第12位,比2017年提升了9位,在法治广东建设考评中位居粤东西北第1位;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湛江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持续压紧压实“两个责任”,市县两级监察委全部挂牌成立;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四个全覆盖”,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82个,处分536人;全市反映县处级干部的信访件连续三年下降,信访举报结构由“倒三角”转为“正三角”并更加稳固。
唱响文化建设激扬主旋律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湛江凝心聚力,把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步伐。
围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湛江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着力点,开展相关教育宣传、模范评选、线下活动等。
湛江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步伐。资料图片
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湛江加快实施文艺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抓好中国梦和爱国主义主题文艺创作,传承雷州文化,讲好湛江故事,传播湛江声音。持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新型文化传播平台集群。进一步实施文化产业提升计划,加快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推动新型文化市场业态发展。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湛江正全力建设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市级文化场馆,完成县级“三馆一站”建设,推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办好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扩大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
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湛江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计划性改造和利用历史街区。对诸如赤坎“三民”街区等老城区,积极落实“保护修复近代建筑,改造一条风情街”工程,打造“文化输出窗口,新都市名片”。
与此同时,开展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建立“湛江非遗学院”。湛江市赤坎区木偶戏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推荐项目,是湛江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的缩影。此外,湛江还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擦亮湛江海洋周、万人游湛江、粤西非遗节等特色品牌,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
书写民生实事贴心新篇章
一枝一叶总关情。湛江始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实际成效造福于民、以优良作风取信于民、以过细工作赢得民心,赋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推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稳就业就是稳民生。湛江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重点工程,累计开展培训25.6万人,带动或稳定就业14万余人。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帮扶机制,城镇新增就业37.93万人、失业再就业18.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3.5%的目标内。
湛江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图为金沙湾。 张锋锋 摄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托保民生之底,是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湛江切实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坚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坚持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高质量教育是民生之基,时刻牵动着百姓心弦。湛江加快和推进集团化办学体系建设,以扎实举措为“灵魂工程”固本强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九年义务教育学位。经不懈努力,新增学前教育学位8万个、义务教育学位12.9万个,省级教育强县、强镇(街)覆盖率100%,10个县(市、区)成功“创现”,1173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完成“改薄”。
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要织细织密这张民生兜底网。湛江着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基本养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同步发展,依法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障、门诊医疗费用统筹机制,健全基本医疗保险、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福利慈善、优抚安置等制度,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兜底机制,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续谱生态文明和谐交响乐
浩瀚碧海之上,澄澈蓝天之下,湛江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绘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底色。
湛江在驰而不息谋求发展的同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力求实现生态保护和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协调发展。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产业绿色优改造,发展绿色建筑。积极发展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探索推动氢能源在冶金、炼油等行业中的推广应用。
湛江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部办结中央、省环保督察组交办的案件,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省第二,入选“中国十佳低碳生态城市”。九洲江-鹤地水库等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近岸海域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升级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0%以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三岭山生态修复项目获广东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奖,湛江湾入选省首批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
湛江将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制控制线,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行增存挂钩制度,盘活利用闲置土地。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动形成全民生态自觉。推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集约高效利用。实施点状供地,加快推进乡村产业项目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小康故事
徐闻县角尾乡放坡村:
留住美丽乡愁
特色产业
奏响小康之歌
走进徐闻县角尾乡放坡村,迎面而来的是珊瑚礁、盐田、沙滩和渔舟点点。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放坡村,被誉为“南极村”。2019年,放坡村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020年,再接再厉被列入“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奏响了一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赞歌。
“每当海风路过珊瑚礁的空隙,靠着墙边,便能听到一阵音韵,所以村民给珊瑚屋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会吟诗的房子。”据角尾乡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珊瑚屋”是放坡村最瞩目的特色名片。放坡村坐拥全国近岸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珊瑚群,渔民就地取材利用珊瑚石建房子。近年,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珊瑚屋得到保护传承,成为美丽乡愁。
按照开发小而美的精致民宿思路,放坡村采取“政府发动、村委带动、村民主动、社会联动”的模式,围绕珊瑚主题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改造而成。更引进一批艺术家,把旧渔房改造成珊瑚屋,打造海边艺术家部落,带动了周边地区民宿的发展。短短几年,放坡村便建起民宿22家,带动村民就业130多人,旅游收入280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50万元。
珊瑚以外,放坡村还有具“盐值”更具“颜值”的海盐资源。向村落东面放眼远望,面积多达136公顷、盛产优质海盐的盐田平坦广阔。村民将老盐包装成精致的伴手礼,成为乡愁纪念品,深受游客青睐。放坡村更将盐田观光旅游打造成新热点,让游客体验采盐乐趣,品尝最优质的原生态海盐。目前,放坡村盐田年总收入约120万元,在盐田从事晒盐制盐的村民有11名,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
白天,海滩上热闹非凡,渔民们捕鱼归来,游人如织;到了夜晚,繁星点点,村民可枕海听涛,酣然入眠。放坡村世代以渔业为生,现有船舶51艘,每艘船年均收入10万元;2019年捕捞收入570万元,人均年收入超2000元。现放坡村拥有多个海鲜加工厂,还拟建造渔人码头,让游客不仅能买到新鲜海货,也可加工带走。
“我们将按照‘美丽乡村+旅游’的模式,不断深化乡村发展,让村民更加富裕。”徐闻县委主要领导介绍。据了解,2016年以前,放坡村村民人均收入1.4万元。自从启动“南极村”建设后,旅游产业成为新兴产业,辐射带动相关行业融合发展。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高达3万元,实现美丽乡村和农民致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小康之歌越唱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