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为期一个月的第二届“保礁护海,共守蔚蓝”海洋科普宣传创意大赛在我市降下帷幕。(10月25日《湛江日报》)
10月25日湛江日报报道了一个以“关爱美丽珊瑚,保护海洋环境”为主题的海洋科普大赛,主要是为了加强珊瑚礁知识普及。看了报道,笔者想到了“海洋教育”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人们将占地球很大面积的咸水水域称为“洋”,而大陆边缘的水域称为“海”。而在一些海洋保护专家眼里,更广义的海洋应包括沿海岸线的海滩、沙丘、离岸沙洲、潟湖、海岸湿地、潮间带、珊瑚岛等“海岸带”的内缘海洋。湛江三面环海,眼前的这片湛蓝,是新时代湛江经济发展版图上最具活力的关键领域,是临港产业的“策源地”、连接五洲的“大通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从长远来讲,湛江发展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尤其是去年以来,湛江凝心聚力建设“红树林之城”,努力把“湛江红树林”打造成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名片。同时,加快建设省海洋碳中和试点城市,积极推动开发红树林、盐沼、渔业等海洋碳汇项目,加快推动海洋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海洋之于湛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海洋的开发、保护与利用,无不以海洋意识、海洋素养为基础和前提。特别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链非常长,需要诸多学科的交叉和跨界融合,需要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从青少年起培养有志于经略海洋的后备力量,是湛江持续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广大市民尤其是中小学生中加强海洋教育,很有必要。
在海洋教育方面,青岛作出了很好的探索,并且已初见成效。有的学校注重“实践”,与海洋科研专家合作,开发了海洋生物、化学、物理、艺术四大类课题100堂实验课程,逐步形成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海洋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打造海洋牧场校外研学基地,为学生量身打造海洋生态教室,通过种植藻类、养殖海洋生物等进行海洋生态调查研究。有的学校结合“产业”,与科研院所、水产企业合作,开启“水产养殖”海洋实践课题研究。有的学校着力“文化”,将海洋科普教育融入各项校园活动中,如运动会上的海洋主题方队、艺术节中的海洋科普作品、读书节里的海洋科普文学、寒暑假创作海洋科幻画等。
对于海洋教育的探索,湛江不少学校也已经开始发力。比如经开区一中,以“海洋文化”作为学校特色文化,校园内充满海洋气息;徐闻锦和镇外罗小学编写《我爱外罗》校本课程教材,每学期都组织学生“赶海”,体验渔民生活;湛江市六幼将海洋文化融入幼儿早操之中,通过模仿海洋动物提升幼儿对海洋亲切感。期待更多相关部门、机构能参与到海洋教育中来,探索出更有湛江特色、更大众化、更易于推广的海洋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