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为流浪者穿上厚厚大衣。
每到冬天,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总会守护城市里的流浪者,他们走上街头搜寻需要帮助的流浪者,他们劝说流浪者到救助站去,他们给留宿街头的人送上棉被、大衣和食品。越是寒冷他们上街寻找流浪者的频率越高,“我们的职责就是救助这些流浪者,并帮助他们回到家人身旁。”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刘鹏说。
近日,记者体验了一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工作,工作从晚上9点开始到凌晨1点多结束,短短的4个小时,记者体验到了什么是刺骨寒风,更体验到了人间温情。作为一名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得练就一身本领,他们熟悉湛江的大街小巷,他们能扛重、会开车、脑袋灵活……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
工作人员卸下一件又一件御寒物资。
晚上8点多:在10℃以下的室外工作
1月8日,气温骤降,最低气温跌到10℃以下,当晚记者跟随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巡街。晚上8点多,记者从赤坎出发前往霞山,记者上身穿着羽绒服下身穿着两条裤子两双袜子,尽管裹得严严实实,记者一出门就冷得瑟瑟发抖。坐上市救助站的公务车后,记者以为会暖和一点,然而工作人员表示要开着窗户行车,这样方便巡视街边是否有流浪者。坐在副驾座的刘鹏偶尔用手电筒照一下街道。正在驾驶的涂孝春说,巡街时车速大概在20公里到30公里范围内,低速行驶方便寻人也方便停车。
9点左右记者到达霞山,这时下起了毛毛细雨,风吹过感觉更加寒冷。工作人员忙着准备物资,都没料到会下雨,所以没人带伞。开车巡街时有车遮雨,而坐在副驾的刘鹏开着车窗一路眺望街道旁寻找流浪者,全然不顾洒在他脸上的雨滴。
雨越下越大,工作人员在霞山建设路农信银行ATM柜员机旁发现一名流浪者。记者先是跟着站长杨飞和流浪者交流,记者蹲在流浪者身旁了解他的基本信息,希望说服流浪者到救助站去暂住,然而,这名流浪者不愿到救助站去,工作人员跑进大雨中往返于物资车和ATM柜员机之间给流浪者拿被子、大衣、食物和姜水。记者和杨飞一道给流浪者盖上棉被,从水壶里倒了满满一杯姜水装在保温杯里递给流浪者。
冒雨送来姜糖水。
凌晨时分:仍在继续寻找流浪者
在街上兜兜转转不知不觉已到晚上10点,记者跟随救助站员工继续寻找流浪者。工作人员在霞山解放西路又发现了两名流浪者,记者学着别的工作人员轻轻拍醒一名流浪者并告诉他我们的身份,然后劝说他到救助站去睡。然而这名流浪者把头从被子里伸出来后一直摇头,他不接受任何帮助,也拒绝告诉我们他的任何信息。根据“自愿救助”的原则,大家只好作罢,转向另外一名流浪者。
记者跟随救助站员工一起和流浪者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送温暖”的基本工作流程,首先是告诉流浪者我们是救助站的员工,接着询问流浪者是否愿意回救助站,在询问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循循善诱明辨利弊希望流浪者能够到救助站去,如果流浪者不愿意到救助站就给他们送上御寒的棉被、大衣等物资,同时了解流浪者的基本信息以及拍照留档,以便寻找更好的救助办法。
记者与救助站工作人员在赤坎南桥救助三名来自贵州的老人。
在一次次的实践中,记者很快就熟悉了工作流程,但比较难以克服的是夜晚的寒冷及流浪者身上的气味。夜晚11点多,室外温度更低了,一下车记者两腿就直发抖。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赤坎立交桥旁,这里有三名流浪者,这三名流浪者是一家人,他们衣着单薄。刚开始他们不愿意接受任何帮助,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刘鹏、余华建和记者劝说了大约半个小时他们才同意穿上救助站的大衣,这三位朴实的流浪者穿上大衣后乐呵呵地道谢。随后,记者跟着市救助站的员工又帮助了一名流浪者,不知不觉已是凌晨时分。